![]() |
Ritual of National Loyalty: An Anthropology of the State and the Village Scout Movement in Thailand. |
作者:Katherine A. Bowie
年份:1997
出版:Columbia University Press
這本書是在寫「國家:人類學的觀點」這門課的期末報告時,林開世老師借我的書。
很有趣的一本書!作者描述了泰國在一九六零到一九七零年代末期盛行於地方社會的村莊童軍運動,它有如倏乎即逝的流星一般,雖然只存在了短短的十幾年,但是在泰國現代化的過程中,它扮演了非常重要的角色,耀眼而燦爛,無法抹滅。
大家都知道,泰國是個政治情勢動亂的國家,在它現代化的過程當中,軍方、政府還有泰王扮演了很重要的角色。自從1932年廢除了君主專政改為君主立憲制以後,在逐漸邁向民主的進程中,發生了數十次的政變,而這些政變又可以分成軍人政變和文人政變,由於軍方的力量在泰國一向是個有力且獨立的勢力,他們有自己一套運作的方式與權威,或許是因為其掌握了很大的軍事力量且沒有一個完善的制衡方式,使得泰國的政局往往會受到軍方而左右。此外也因為泰國社會結構的關係,都市菁英掌握了主要的經濟力量,因此對於國家的政治也有一定程度的影響力。另外更重要的角色就是現任泰王拉瑪九世蒲美蓬,傳統上泰王是泰國人民的精神指標,泰國人民認為只有前世累積了非常多功德的人才能夠轉世當泰王,所以泰王是「國土的主人(phra-chao-yuhua)」、「偉大的剎帝利(phra-mahakasat)」,或是國家的領袖(nai-luang),所以泰王生來就必須為人民犧牲、為人民奉獻、在各方面幫助人民,在泰國人民心中,國王依然是最高領袖,所以經由政變的政府為了需要其政權統治的合法性,往往要尋求王室的支持。而這也是本書作者提出來很重要的一點,那就是不少學者認為泰王的影響力是生來既有的有力,但事實上這樣的看法低估了現任泰王蒲美蓬個人對於君王制度的影響,其實在一九六零到一九七零末期這段期間,他將君王轉變成一個有力的政治力量,也就是說,泰王的角色在現代化的過程中其實是逐漸政治化的。
而本書所討論的村莊童軍運動,就可以作為這段期間泰國政治版圖轉變的最佳例證。當時泰國大社會的階級落差(class fractions)和國家派系(state factions)之間的關係越來越極化,而村莊童軍卻像是個吸納不同勢力的熔爐一般,前期吸引著村莊農民,後期吸引著都市中產階級的加入,而這其中很重要的一個誘因就是泰王蒲美蓬。村莊童軍起初作為國家邊防組織的一股勢力,主要是為了反抗當時不斷擴張的共產勢力,打著反共產的旗號,將共產勢力等同於邪惡的叛亂勢力,吸引了地方許多農民的加入;1972年,王室表態資助村莊童軍,同時因為泰王向右翼靠攏,因此吸引了不少都市菁英、中產階級加入村莊童軍,並用入會儀式等一些象徵元素(例如由泰王賦予的赭紅色領巾)以及泰國文化內涵中的家庭意象(例如領袖要像家族的族長一般照顧下面的人)來連結村莊童軍和國家以及泰王之間的關係。但弔詭的是,村莊童軍運動在入會儀式強調要拋棄現實生活中的社會地位與貧富差距,童軍們都是平等的「兄弟姐妹」,但是因著後期中產階級以及都市菁英的加入,人們會期待建立起這種「兄弟姐妹」的連結關係,甚至在日後有任何童軍活動都會要求比較富有的菁英們贊助或支持。所以在這裡,階級以及貧富差距是縮小還是拉大,就有了更多可以討論的空間。
以外,作者還帶入了1976年震驚整個泰國社會的 Thammasat 大學血腥鎮壓事件,這事件非常複雜,牽涉到不同勢力派別間的對抗,其中很重要得當然和泰國社會越來越極化的社會階級派別有關。代表左派期待透過社會運動改革的學生、農工們,和代表右派不希望自身地位受到威脅的商人階級、中產階級等城市菁英,兩方勢力積累已久的恩怨,在一場抗議被驅逐的前總理Thanom Kittikachon 悄悄回國的示威遊行中爆發。軍方派軍隊掃蕩抗議的學生群眾,造成了嚴重的傷亡,村莊童軍在其中也扮演著打擊左派勢力的角色。這事件勾起了不同派別:保皇派vs.平民派、國會派vs.軍隊派、商人派vs.官僚派、泰國華人vs.泰民族(ethnic Thai)之間的利益糾紛與衝突,然而這些派別之間的關係是非常錯縱複雜的,絕對不可能如此二分,彼此之間甚至會重疊,各種排列組合都有可能。
::
本書章節安排
本書主要著重在國家霸權和農民政治意識上,因此對童軍運動的分析主要分成兩個部份,分別是國家(national)的層次和地方村莊的層次。第一部分聚焦在國家(state)的層次,以下又分成三個章節(Ch2-Ch4),闡述童軍運動興起的歷史和背景脈絡。
第一章為導論。
第二章討論童軍運動的創始者Somkuan Harikul將軍其創辦村莊童軍的出發點以及當時泰國社會面臨共產勢力的崛起,並定位作為國家部門的Border Patrol Party(BBP)在抵抗共產勢力過程中的位置與角色。
第三章檢視急速擴張的村莊童軍其背後的政治經濟力量為何,聚焦於君王制和中產階級互動關係的改變。王室於1972年開始資助村莊童軍,並積極參與童軍的入會儀式,作者據此認為這一作為就是泰王直接和泰國地方社會連結的結果。當童軍運動盛行時,泰王也變得非常受歡迎,部分是因為泰王成功的樹立了他反對專制獨裁的形象。然而筆者認為,這種形象在當時會受到社會大眾極大的認同其原因和整個國際情勢以及泰國國內公民社會氛圍 極欲成長有關。此外,泰國社會在1970年代越趨極化(polarized),中產階級分裂,部分的人認為要社會改革,而部分的人要維持現有地位與現況。再加上泰王向右翼靠攏,所以鼓舞了一批保守派加入了村莊童軍,因此作者認為,要瞭解村莊童軍的興起,就必須瞭解君王象徵性的感染力以及當時包圍著整個社會的極化氛圍。
第四章則聚焦1976年十月政變以後,新政府對村莊童軍的入會儀式下了停止償付令(moratorium),作者試圖闡述存在於統治菁英導致政府決定下停止償付令的五個主要的裂縫,思考童軍運動重新開始的原因,注意當時共產勢力的增長以及十月政變以後君主制的名聲。
第二部分則聚焦在農民的反應,理論上的討論也從國家的主體性或部門(agency)到村莊童軍運動在農民之間的效應(efficacy)。而田野資料的來源也隨著作者的移動(從曼谷到清邁農村),有了材料上的改變─第一部份的材料主要來自報章雜誌等媒體,而第二部份的材料則是作者到村莊親自體驗的第一手田野材料。第二部分一樣分成三章(Ch5-Ch7)。
第五章以全景視(panoramic)的觀點來檢視在十月政變以後的政治情況以及清邁村莊童軍運動,作者以San Paton District的Samssen村作為田野的地點。
第六章呈現童軍入會儀式的細節。
第七章分析童軍活動的效果以及討論村民們的反應,在這討論中,呈現出村民的反應會因著其社會階級不同而不同。
最後一章則是結論。作者為泰國村莊童軍做了個總結,她認為村莊童軍乃是政府為了鞏固其地位而創造出來的人民保守團體,然後因為社會階級的分化,那些既得利益的右派為了塑造一個得以掩飾深層跨階級矛盾的聯盟,運用對王室和家庭的意識形態,來掩飾那些菁英階級對於維持其具有階序地位的企圖。為了要達成此目的,右派就必須借助貧窮人民對於一個具有愛心、支持力、培育且關心人民的政府組織之情感冀求,而這個組織就是村莊童軍。這個運動對多數村民來說乃是尋求社會改革,其最終目的和那些少數菁英為了追求地位穩固本質上是不同的。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