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覺得這篇文章的後半段講出了我對於台灣現況的初步想法,特別是關於為什麼台灣多數的人民依舊願意保持現狀,不願意接受改變,甚至相信現在的政府能夠為我們帶來更好的未來。(可參考003 寫在大選之後)
「儘管如此,他們還是得用這種姿態,神經質地對自己國家的民主自豪,正如他們的上一輩對金錢成就的自豪一樣,太自豪了,過份地自豪了。但是在這兩代人中,我們同樣都看到,他們對一些重要價值感到陌生,以及對未來的陌生,他們不知道自己站在什麼處境裡,甚至也沒有興趣去知道。同時他們也不清楚怎麼讓生活實質上過得更幸福快樂,他們所經營的自我快樂,只是一種很微弱的,隨時都能被惡劣地發生劇變的社會環境吹熄的,寒風中賣火柴小女孩手上的點著的夢幻小火團。」
特別是二十歲到三十五歲這一輩的人,對於未來的無感以及無奈,以一種我目前還沒辦法清楚說明白的方式將能量流轉到「消費」的部分去,如該文作者(Dscher-Han Huang)所說的:
「負面力量在此則鼓勵灰心的人們為自己打算、以及做各種消費來打發自己。當這個吸食社會的資本金權越來越大時,我們就看到已經白熱化的貧富差距,而一般大眾則在『漠不關心主義』的作用下,促進這個效應,並且依方面過勞工做,另一方面用工作所得來購買消費娛樂自己,卻把所得繼續到入以刺激消費為手段的資本金權的洪流裡」
簡言之,我們都是造成目前現況的幫兇之一。
而或許那些財團老闆們也深諳這一點,砸下大錢來行銷自己的商品,請大明星(即人們嚮往成為的人/形象)代言,提高產品的形象與價值,塑造出某種象徵資本,產品不再只是產品,而是更帶有某種身分認同象徵意涵的商品。人們也越來越容易被外表美麗的糖衣所取悅,不再那麼重視其內涵;更多地追求短暫的享樂與刺激,卻對長遠的幸福與未來沒有希望;人們只為自己以及現在打算,願意為剛出來的新型手機排隊、花錢,看一場一張票一萬元的演唱會,卻不願意省吃儉用存錢買房置產生小孩等傳統漢人社會認同的價值。(我不全然認同這樣省吃儉用買房置產生小孩的價值,我企求的乃是心靈知性上得以滿足,社會公平正義得以伸張)
透過即時的享樂來麻痺自己,創造出一個又一個的「快樂幸福泡泡」,雖然這些泡泡倏忽即逝,但人們卻不在乎,反而更努力的創造出更多更大的泡泡。
「我注意到,滄桑一世中,我最常憶及的倒不是那類極樂的享受,這些短暫的心醉神迷,儘管十分痛快淋漓,卻恰恰是由於太強烈刺激,只能成為生命線上分散稀疏的亮點,它們是如此罕見,如此短暫,根本還算不上一種狀態。我心追念的幸福絕不是由這種轉瞬即逝的時刻所組成,而該是一種更簡單卻更持久的狀態。」
---盧梭(Jean-Jacques Rousseau)《一個孤獨漫步者的遐想》
(Les rêveries du promeneur solitaire)
這是盧梭在十八世紀末期(1776-1778)寫下的話,但是他卻沒有想到,在二十一世紀的今天,人們所追求的短暫地刺激與享受,不僅不是分散稀疏的亮點,而且一點也不罕見。人們的生活便是由這些短暫的刺激與享受組成,生活工作的煩悶連接著短暫的刺激與享受,然後再接著生活工作的煩悶,再連接著短暫的刺激與享受,無限迴圈;我們一輩子似乎都在為了能夠買得起更棒更好的東西而努力。人們之所以能夠忍受現況,就是因為相信這些辛苦與努力之後必定會帶來短暫的享受,而短暫的享受也是相對易於掌握與得到的,因此便繼續投入於生產的行列,然後微薄的產出與所得繼續消費,最後歸為大企業的獲利,助長了整個體系的運轉並拉大差距。
「然而,也許有種穩固的狀態,讓我們心在其中得到完全的休息,讓我們整個人都投入進去,無須回顧過去展望未來,時間對它而言早已失去意義。自身的存在便是唯一的感受,溢滿整個心靈。」
---盧梭(Jean-Jacques Rousseau)《一個孤獨漫步者的遐想》
(Les rêveries du promeneur solitaire)
盧梭在他的時代渴求卻沒有找到的東西,妳認為在我們這個時代有可能存在嗎?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