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01-07

2012跨年在鹿港和台南

很快地,又過了一年。(似乎每一年的開始都會以這句話起頭)
2011年的最後一天早晨,從鹿港住宿的地方往外看整個鹿港小鎮;鹿港的房子很有趣,幾乎都是狹長型,不曉得是甚麼原因造成的。Photograph by Ruby Hsieh



今年跨年,依舊選擇離開台北─這個待了二十四年,已經連續三個月沒有好好出過太陽的濕冷城市。和一群朋友們搭著車來到鹿港和台南,兩座台灣的古老城市(還記得以前歷史課總是能夠琅琅上口的「一府二鹿三艋舺」嗎)。對我來說,這次到鹿港和台南別具意義,我對鹿港一直充滿著古意盎然的那種浪漫想像,畢竟出生到現在從來沒去過鹿港的我,只有在歷史課本上才看得到它的蹤影;而台南,上一次在台南,正好是一年以前。

沒錯,去年的跨年我們也是在台南度過。在2012年的第一天,依舊在國華街吃著飄香五六十年的富盛號碗粿、阿松卦包,喝著記憶中兒時甘甜順口的味道,現在很難以一杯十五塊的價錢在台北找到的楊桃湯。看著街上人來人往,每一家小吃店可能都動輒有三四十年的歷史,門前都排滿了「就愛這一味」的老顧客們,他們是真正懂吃的一群人,是願意為了自己心中的美食不惜千里、不怕排隊的。(像我就遇過每週固定都會從高雄跑來台南買碗粿的人)

2012年1月1日,台南富盛號門口排了長長一排等碗粿出爐的人們 Photograph by Ruby Hsieh


懂吃,不代表一定得吃什麼山珍海味,知名大廚烹調出來的珍貴食材,而是對於吃,有自己的喜好以及堅持。妳問任何一個懂吃的人,一定有辦法跟妳說出「棺材板就只能吃哪一家、肉圓就得要吃哪一家、碗粿非這一家不可、鹹粥除了這一家別的都不用試了」的「個人飲食哲學」,哈我覺得這是很迷人的一件事情。這是經過長時間累積下來的生活經驗,可以說是對於這區域的認識、對食物的認識以及對於自己的認識,而這些認識是需要願意花點時間慢慢培養與摸索的,這種對於吃食的重視,絕對不是生活節奏忙碌的都市人能夠輕易擁有的。

在台南,我深刻的感受到這座城市對於飲食的堅持,絕對不會輕易地被便宜行事的連鎖速食店給侵占,更別說充斥著微波食物的便利商店了,整條街看過去,小吃種類之豐富,絕對不是台北任何一個夜市或任何一條街可以比的。

我不否認台北生活的方便以及多元,畢竟台北也有屬於它的歷史淵源和老店,更擁有許多各國料理或特色小店,但是,我這麼說好了,台南的小吃讓我有種很久沒有的感動,尤其是當我走在公館街上想要吃個小點心但放眼望去除了手搖飲料店、鹽酥雞、便利商店等各式連鎖店,還有一些所謂公館夜市貴鬆鬆又普通的知名小吃以外,就沒有更多了(妳知道這有多絕望嗎)。但在台南,店家的重複性很低,幾乎多數的店家「僅此一家」而已,老闆和客人都有各自的堅持與喜好,甚至有許多店就只單賣兩三樣東西而已,在我看來這是一種自信的表現,我覺得這是在當代社會中最為難能可貴的事情。


我很能夠理解因為店面有限,店家為了在一個地方能夠網羅最多顧客(滿足顧客的所有需求),所以一間店賣越多東西越好的「必要之惡」(但其實它也可以是不必要的)。對客人來說,他只要來消費一次就可以滿足所有需求,而另一方面對店家來說,它也能夠吸引不同需求的客人。但是這樣的店,往往什麼都賣,卻什麼都做不好,最明顯的就是一些中西混合既賣魯肉飯又賣義大利麵再兼賣日式烏龍麵等的店,這樣的店,往往只是為了方便。光想也知道,一家店要同時準備這麼多屬性截然不同的料理,怎麼可能做得好。很無奈,但也只能說,這是生活在台北市的人為求生活便利而犧牲掉的口福。

在台南,很多小吃店就是只賣肉羹和碗粿,或是只賣水晶餃或肉包,他們只專賣一兩樣東西,然後把它做到最好。因著客人的堅持,老闆的堅持,所以共同營造出一種溫柔對待飲食這一件事的氛圍。人家說,「富貴三代,方知飲食」,從這一方面來說,台南人真的是富足的,這是他們最為迷人的地方,也最為難能可貴的地方。


而另一座老城市鹿港,對於飲食,也有著類似台南的味道。

任何一位老鹿港人絕對可以滔滔不絕地跟妳談論哪裡有什麼好吃的東西,舉凡餅家、魷魚羹、肉包、肉圓,還有像是冬季盛產的烏魚子以及王功超有名的蚵仔煎和蚵嗲。只要妳願意坐下來和鹿港人好好聊個天,妳一定會得到許多妳意想不到的故事和訊息。就以王功的蚵仔煎來說好了,大概就是吃過一次就會覺得台北的通通不能看的程度。實在沒辦法,光蚵仔的新鮮度就差很多,因為王功以養蚵著名,剛撈起來的蚵仔味道絕對鮮美,而且老闆一點也不小氣,放在蚵仔煎裡的量又多,和台北夜市裡那種只能說是雞蛋太白粉煎的完全不能比。


以我個人這一次短暫的觀察感受來說(當然可能有所偏頗),同樣身為歷史悠久的城市,相較於台南,鹿港經歷過的規劃便顯得略為粗暴,尤其是完全脫離當地脈絡的老街,就像台灣其他地方的老街一樣,賣著千篇一律和當地沒什麼太大關係的東西,街道兩旁本該是老房子的建築也都經過重新整修,一看就知道是為了觀光而設計。但所幸,鹿港的市場還是保有了這個地方最有力、根本的生命脈動,尤其是一大早人聲鼎沸人來人往的樣子,可以稍稍遙想過去清領時期的繁盛景況,以前的「鹿港三不見」應該一點也不誇張。
看不見天:生意活絡興隆,為了終年可遮風避雨,街道上都搭上棚子。
看不見地:土地全鋪滿了紅磚頭,所以看不見泥土。
看不見女人:綁小腳難於行,都待在閨房。


那天,和老師meeting時聊到跨年到鹿港和台南的事,老師的一個問題:「為什麼現在到哪裡去玩都是由『吃』組成啊?」(意思大概是這樣)也讓我開始思考,恩到底為什麼呢?以前出去玩是會去看當地的歷史古蹟了解當地的故事,但現在出去玩幾乎是去吃網路部落客介紹的名店、買著名的新興辦手禮,對於那個地方那個城市,我們所知甚少。

為什麼會這樣呢?

也許,我們這一代年輕人和上一代之間是有很嚴重的歷史斷層的,我的意思是,在我們成長的過程中,有太多屬於過去的事情被斬斷、掩蓋、忽略,漸漸地也就沒有人去談也更沒有人會知道;而大家旅遊、消費的形態轉變,到一個地方觀光從購物或消費得到的物質滿足感大過於認識當地歷史人文得到的知識滿足感,出去玩就是要放鬆心情以及享受,而不需要像在念歷史那樣查資料看書,所以,漸漸地大家到一個地方卻不認識這個地方的旅遊型態便形成了。(當然我相信情況並非這麼單純,這其中還有許多可以仔細去討論與分析的部分,都可以當做成一個很不錯的論文題目了!)

我覺得這樣是可惜的。尤其是當我走在台南或鹿港的街道上,就算是現代的街道上,我也會好奇幾十年前甚至是幾百年前的這裡會是什麼樣貌;我好奇那些從木頭大拉門、紅磚房子探出頭來的老人們面對這樣的改變心裡想得是什麼?我好奇台南那條幾乎都是銀樓的街是怎麼形成的;王功蚵業的發展;鹿港各大餅家之間的恩怨情仇,這些都是珍貴的歷史記憶,相信我們都不希望看著它消逝。所以,下次去玩的時候不要只顧著吃,也可以多和當地人聊聊了解這個地方的故事。


嗯,我喜歡這樣一年的開始,在屬於中南台灣的陽光沐浴下。
新年快樂哦!大家:)

more photo:
1231-0101 鹿港台南行


2 則留言:

  1. 看著這篇文章彷彿又回到那幾天一樣:)
    我也好喜歡台南的飲食文化還有文化氣氛
    沒有台北那麼努力要營造個甚麼感覺 反而更顯出事物最純粹的味道!
    假如之後真的去受訓我們再來好好發掘台南:D

    回覆刪除
    回覆
    1. OUI!!! :>>
      下次再去台南吧!噢還有其它的城市。

      刪除